中外文核心期刊查询系统
免费下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独秀等各大数据库文献
致力于全面展示国内外各科学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追踪报道重大科技事件,深度解读中外科学界热点研究和重要科技政策等。除了偏重于发表以中国代表性重大研究进展为主题 的综述性论文外,还将设立社论、观点、研究亮点、读者来信和短评、专家访谈、圆桌论坛等多个栏目;对国家科技管理者的高端访谈和对国家科技政策的解读将是NSR的重要特色之一。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iData知识检索—免费下载学术文献,免费论文下载。 iData,iData知识平台,iData数字出版,iData知识发现,iData知识服务,iData数字图书馆,iData学术文献,iData期刊,iData博士论文,iData硕士论文,iData会议论文,iData报纸,iData年鉴,iData统计数据,iData专利,iData科技成果,iData标准,iData法规,iData古籍,iData工具书,iData引文,iData图片搜索,iData外文文献
《医疗装备》创刊于1987年9月,由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办;邮发代号为2-965,全国统一刊号为CN11-2217/R,国际刊号为ISSN1002-2376。 办刊宗旨:一直以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和技术交流为主题,并秉承创刊初始由国家卫生部原部长陈敏章亲笔题写的“沟通信息、促进交流、为医疗装备的现代化合理化服务”为核心理念,倡导业界学术精神,致力于使医疗器械行业成为中国社会最受瞩目、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最具贡献的行业。目标:关注医疗装备行业的学术研究、促进业内跨界交流;坚定对学术品味、学术质量的追求,将学术性与学术质量视为生存之根本;以成长为最具公信力和权威性、最受全国各医院、医疗研究机构、生产(销售)企业欢迎的行业杂志为目标。 主要栏目:论著、医学工程、监管与检测、医学检验、科学管理、临床应用、使用与维修、护理实践、综述。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是1936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期刊。 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 英文期刊名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本刊创刊于1936年,创刊名《中国实验生物学杂志》,1954年更名为《实验生物学报》,具有悠久的历史,2006年起更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现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主要刊登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包括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和特约综述等,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在国际上入选美国CA、IM和MEDLINE,享有一定声誉。 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国际交流的需要、进一步促进中国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分子细胞生物学报》拟于2008年起改以全英文出版,英文刊名为JournalofMolecularCellBiology(JMCB)。 读者对象为与本学科有关的大专院校师生及医学、生物学的科研人员。
中国科技期刊网是由中国科学院发起建立,由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启动实施的以中国最优质科技期刊为核心内容资源的开放式知识服务平台。学科涵盖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医学、农学等全部自然科学领域。平台致力于向海内外普通读者及机构用户提供集知识发现和知识获取为一体的智能化知识服务产品。同时,平台也向科技出版工作者提供投审稿、生产、加工、发布、经营、营销等出版环节的一站式集成管理工具,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药理学报》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药理学会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2000年起正式注册为全英文出版的国际性刊物(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5年起与英国Blackwell出版公司合作出版。 中国药理学报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是药理及其邻近学科的国内带头刊物。根据期刊影响因子排名的世界著名药理及药学核心期刊内,本刊是唯一的中国期刊。成为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选录的中国期刊之一。是美国Current Contents / Life Sciences仅选录的中国两种期刊之一,同时进入BA,CA,Index Medicus等十余种国际著名检索系统。还被我国几乎所有医药检索工具录用。
小木虫 - 学术 科研 互动社区
360期刊网已与多家医学杂志社达成紧密合作,提供医学职称论文发表、医学杂志投稿等服务,期刊级别涵盖SCI、CSSCI、北大核心、统计源核心、浙江省核心、国家级、省级等医学期刊,能全方位满足您的需求。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
《中国循环杂志》于1986年3月创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办的心血管病学术刊物。 《中国循环杂志》以从事心血管病专业预防、医疗、科研及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95年以来一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为“内科学类核心期刊”。2005年本刊获得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奖一等奖,本刊于2013年8月改为月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发布的 2019 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9年《中国循环杂志》核心影响因子 2.758,在 21 种心血管病学类期刊中排名第 1 位,在 2070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 17 位。 《中国循环杂志》社承担了《中国循环杂志》期刊的编辑出版以及广告、发行、活动组织等一系列的工作,并协助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心血管病防治指南、技术规范和有关标准的制定及发表以及相关系列的教育活动。 《中国循环杂志》社欢迎各界人士投稿,为杂志发展建言献策。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67号 阜外医院院内 邮政编码:100037 通联部:010-68331974 编辑部:010-68332599 010-68331758 编辑部邮箱:xunhuanzazhishe@sina.com 通联部邮箱:zgxhzz@vip.163.com 编辑部:010-68332599 010-68331758 网站(投稿平台)www.chinacirculation.org
"CAS IR GRID以发展机构知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为目标,快速实现对本机构知识资产的收集、长期保存、合理传播利用,积极建设对知识内容进行捕获、转化、传播、利用和审计的能力,逐步建设包括知识内容分析、关系分析和能力审计在内的知识服务能力,开展综合知识管理。
《大学化学》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的教育研究性学术刊物。1986年创刊,2016年1月起改为月刊出版。以促进深化大学化学教育改革为宗旨,为提高我国化学教学水平服务。读者对象为高等学校化学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中学化学教师、对化学有浓厚兴趣的中学生,以及化学教育领域的各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岗位上的化学工作者。现已被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台湾华艺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美国化学文摘等多家数据库收录。 地址: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100871 服务热线:010-62751721 Email:dxhx@pku.edu.cn QQ作者群:114648064
我们的口号是“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 2007年1月,科学网正式上线运行。 科学网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由具有60年媒体经验的中国科学报社主办,具有深厚的媒体资本及科教界口碑。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科学网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 除了为广大科教人群提供快捷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和丰富的实用资讯外,科学网致力于打造一个以个人用户中心为基础的虚拟科教社区。 经过十余年的迅猛发展,科学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教类新闻资讯集散中心,拥有全球最大的中文科教虚拟社区,全球Alexa网站排名和中文网站排名均在全国科技类网站中遥遥领先。数百万海内外科技界专家正在使用科学网的博客、圈子、论文新闻等服务。 科学网是一家“社会企业” 科学网秉承“社会企业”的理念,通过打造网络虚拟社区,促进科技创新,促进学术交流。 科学网集中海内外华人科学家的集体智慧,为构建创新型国家献计献策,为学科交叉、探索前沿提供平台。我们的社会目标有四个: 1. 促进中国科学技术创新,促进中国实现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国家目标。 2. 促进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平等、公开的交流,促进中国科技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透明化。 3. 促进科学共同体与公众之间的开放交流,促进科学传播,普及科学教育。 4. 促进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中国的发扬光大,倡导科学精神。 “社会企业”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在21世纪的今天焕发出新的魅力。“社会企业”不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终极目标,而是以解决重要社会问题为己任。但是与传统的基金会和公益组织不同,“社会企业”在运作上遵循商业规则,其经费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商业行为。